2011年11月14日

回首向來蕭瑟處:從《11/22/63》到《寫給親愛的我》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當年寫下〈定風波〉這首詞的時候,心境是瀟灑、狂放、而又多少有些桀傲不屈的,在回首來時路的時候能夠坦然看待所有大起大落,不以世事興衰為羈絆,更不在乎一己的成敗得失。

毫無疑問,這樣一種超脫的心情不但一般人難以達到,更只有在人生到了一定階段、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往後看的時候才會產生。生命正在如花綻放階段的年輕人很難有這種「放馬後炮」的需要,就算真的有機會或有意願回頭,值得擔憂而必須說服自己放輕鬆的事物大概也不會太多。這是年輕的好處。

在史蒂芬‧金的新作《11/22/63》正式出版之前,萬方矚目的都是他將會如何挑戰「時光旅行」這個題材,其筆下的主人翁傑克‧艾屏 (Jake Epping) 是否真的能夠阻止李‧哈維‧奧斯華 (Lee Harvey Oswald) 暗殺甘迺迪總統 (John Fitzgerald Kennedy),而如果甘迺迪真的逃過大難,美國歷史又會產生什麼樣的重大變化。

然而讀者們如果一心想要知道史蒂芬‧金能夠寫出如何詭異糾結或匪夷所思的美國歷史,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大概會感到失望。簡單地說,這本書與其說是恐怖或科幻小說,不如說是歷史小說,其中還有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比《一袋白骨》(Bag of Bones) 中的作家努南和妻子小喬遜色。


史蒂芬‧金擅於在作品中描寫普通人的生命抉擇,他的筆下難得有真正在能力和品格兩方面都極為出眾的英雄,更多的卻是再平凡不過的小老百姓,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某種最不平凡的情況,只得全力以赴,盡自己的力來做出最好的決定。《11/22/63》也不脫出這個格局,傑克剛開始只想改變某個學生的命運而回到 1958 年,後來在情不得已的狀況下擔起了拯救甘迺迪總統的重責大任,卻是補了這個漏洞,又發現另一個地方露出破綻,因此疲於奔命,風塵僕僕地不能自己。

傑克的雄心壯志在幾年之後不免有些磨損,然而他在馬不停蹄的過程中竟然能發現自己生命中最愛、也最足以勝任的事物,因此而從平凡轉變成不平凡。《11/22/63》其實寫的正是這個轉變的過程,而不是當初的因或最後的果,更沒有必要解釋各種「時光旅行」的科學理論根據。這本書中的多位主角們都在時光中自願或被動做出了各種決定,傑克幸運地能夠有機會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並不是說他能夠成功達成目標,結局「雖不中亦不遠矣」),奧斯華卻成為他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也許最讓人感到幸運(和幸福)的是能夠有回首的機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網查查另外一本新書的資訊:由知名記者喬瑟夫‧蓋利安諾 (Joseph Galliano) 主編、英國 Simon & Schuster Ltd 於今 (2011) 年十月底出版的《寫給親愛的我》第二集 (Dear Me: More Letters to My Sixteen-Year-Old Self),收錄了史蒂芬‧金寫給十六歲時的自己的一封信。(作者註:這本書第一集的英文名稱是 Dear Me: A Letter to My Sixteen-Year-Old Self,由巨星艾爾頓‧強 (Elton John) 捉刀寫前言,第二集的前言則由「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羅琳 (J.K. Rowling) 撰寫,夠吸引人了吧,更何況兩本書中都收錄了許多名人回首少年時的感言。)

史蒂芬‧金寫給自己的這封信,日期是去 (2010) 年六月,距離他完成《11/22/63》只有四個月。他在信中說自己已經活到了「荒謬」的六十二歲,只想給十六歲時的自己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忠告:千萬別用迷幻藥!他苦口婆心地勸告自己:「你相當有天份,將來也能夠透過寫作而為許多人帶來歡樂,然而——這說來很不幸,卻是實情——你也會染上毒癮。如果你不聽這封信的勸告而努力改變未來,你生命中至少有寶貴的十年——從三十歲到四十歲——將會是一片黑暗,你不但會讓許多人失望,更會無力享受自己的成功。有幾次,你甚至會幾乎死掉。所以你不如助自己一臂之力,好好享受一個更開朗、也更有成就的世界吧。要記得: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就像愛一樣,能夠使你的心更堅強。」

這封信雖然簡短,卻充分展現出史蒂芬‧金創作《11/22/63》時的心境。如同李白的那首名詩〈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史蒂芬‧金為書中主角傑克安排的結局未嘗不是一種充滿憐憫的安撫,畢竟傑克有機會回首,也在回首的過程中盡了力。瞻望未來,作家和筆下人物都只能活一天是一天,然而有機會能夠為過去做點什麼,也是一件好事。

(作者註:上面的圖片是《寫給親愛的我》第二集中收錄的、史蒂芬‧金十六歲時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