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請支持史蒂芬金的〈槍〉



〈槍〉(Guns) 是著名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於今 (2013) 年一月二十五日透過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 Kindle 電子書形式出版的一篇論文(請注意:是論文,不是小說)。這是作家本身對於日前在康乃狄克州紐鎮 (Newtown) Sandy Hook 小學濫射案的個人回應,也是對於美國各界呼籲控制槍枝行動的正面且公開的支持。

這篇論文才出版就登上了亞馬遜網路書店 Kindle 電子書排行榜的第一名,售價只有美金 0.99 元,大約相當於新台幣 30 元。這本電子書的所有收益都將作為支持美國控制槍枝法案的推動及相關宣傳之用,金本人不收分毫。他只希望能透過個人的影響力,呼籲美國大眾認清槍枝氾濫的根本原因,並支持對於槍枝的適度且有效的控制。

這篇論文分為六部份,文筆直接而不留情,和金的一般創作風格不同,在論理時卻十分犀利紮實,也顯示出作家在這個議題上絕對是先做過研究,同時多年以來眼見心思,感觸深切,這才不吐不快,因此在下筆時偶爾也有咒罵的文句,正是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

文章的第一部份寫美國多年以來的各種濫射事件如何經過媒體報導、渲染,透過各界所謂的專家學者剖析,有心人士的呼籲控制槍枝,然後便是愛槍人士的大力關說,政客們的互相指責、卸責,最後則隨著其他新聞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被一般大眾遺忘,只有那些受害者的家人依舊深陷在無限的苦痛之中。

在文章的第二部份,金回憶自己在高中時代寫的中篇小說 Getting It On,後來以理察‧巴克曼 (Richard Bachman) 的筆名發表,改名為〈憤怒〉(Rage)。這篇小說的主角是一個飽受困擾的高中生查理‧戴克 (Charlie Decker),在家裡受父親控制,在學校被同學霸凌,最後帶了槍去學校,把全班同學當作人質,和警方對峙。

這個故事的重心其實不在於查理的發洩憤怒,而在於他和全班同學(也就是全體人質)的互動,也不只是家喻戶曉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一詞所形容的那麼簡單。高中生的心理誰能了解?面度持槍的查理,同學們從當初的懼怕懷疑轉變成同情了解,進一步鼓舞支持他的行動,到最後甚至痛毆一個名叫泰德‧瓊斯 (Ted Jones) 的學生,後者平時是學校裡最受歡迎的人,也經常看查理不順眼。

〈憤怒〉這個故事發表後,有四件高中生濫射案據說都受到其影響,濫射者甚至引用故事中的文句,因此引起金的警覺。他主動要求出版社回收所有的書,卻不認為自己像某些所謂的學者專家所說的那樣,有必要向社會大眾道歉,因為這四個濫射者原本已經有心理問題,一人住過政府經營的心理治療機構,第二人從小到大聽家人威脅自殺,第三人在學校受到霸凌,因此產生嚴重的迫害妄想症,最後一人則憎恨家人到希望他們死去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這四個高中生家裡都有槍,其中一人甚至輕鬆簡單地花美金四百元在鎮上的槍械用具店買了殺傷力極大的武器。以康乃迪克州小學濫射案而言,兇手亞當‧蘭札 (Adam Lanza) 的槍是他母親買來放在家裡自衛的,他為了拿槍來殺人,甚至不惜把母親殺死。

金認為他的中篇小說並不是造成這些高中生和年輕濫射者心理有問題的原因,而只是他們尋求發洩的一個方便的管道。作家同時認為這篇小說寫出了當前美國高中生普遍面對的適應困難,霸凌行為的氾濫,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有的自我懷疑、自卑自憐和沮喪,還有所有這些心理所造成的兩種憎恨:對自己的厭惡,以及對那些輕視欺侮他們的人的仇怨。

在〈槍〉這篇論文的第三部份,金把批評的重心轉為那些只會動嘴皮子、搶鏡頭、爭權奪利的政客,他們有如酒吧裡的一群醉漢,每個人都只在乎自己想說的話,不但不在乎別人到底在說什麼,反而處心積慮要證明別人都是錯的,自己才是真理。就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而言,康乃狄克州在這次濫射案中失去了二十六條生命,然而芝加哥在去年一年中就有超過五百人死於槍枝造成的謀殺,其中包括一百零七個孩子。這比該年死於阿富汗戰場的美國大兵數目還要多上兩百人,更不用說,這些美國士兵都是自願從軍的,孩子們的死卻是無辜且可以避免。士兵戰死之後能夠光榮返鄉,然而那些死去的孩子卻就這樣輕易而方便地被社會大眾遺忘了。

金認為,對於槍枝販售的控制絕對必要,卻也不夠。正因為美國絕大部分的槍枝都還在非法買賣、攜帶、使用,對於這些非法人士的嚴格取締和處罰才能真正協助保障社會大眾的生命安全。金在論文的第四部份中進一步駁斥了愛槍人士所謂的「美國暴力文化」(culture of violence) 的指控,他舉出去年最受歡迎的十部電視影集、十部電影和十種電腦遊戲為例,說明其中真正鼓勵暴力的作品其實極少,因此一般認為所有美國人每天沉浸在暴力中的俗見並不正確,甚至是惡意侮蔑。這裡有一句很值得翻譯出來的話:金認為「真正和美國文化有接觸的人都了解,美國人真正要的……其實是百老匯的《獅子王》(Lion King) 音樂劇,電影《熊麻吉》(Ted) 裡的那隻滿口髒話的玩具熊,電視上的《男人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 影集,iPad 等平板電腦上的填字遊戲 Words with Friends,以及 Kindle 等電子書閱讀器上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 小說」。要說所謂的「美國暴力文化」是造成濫射案的主因,就像香煙公司宣稱環境污染才會導致肺癌一樣荒謬無比。

金在論文的第五部份中分析了愛槍人士的心理:有人在車上貼標語說「要拿我的槍,就得從我冰冷僵硬的屍體手裡硬奪出來」(You will take my gun when you pry it from my cold dead hands),卻根本不知道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矛盾。金認為許多愛槍人士認為自己必須堅持所謂的獨立自主——他們可以充滿愛心地救濟那些在自然災害中受苦受難的人,卻寧死也不肯接受別人的幫助。他們可以為濫射案中所有死去的孩子掬一把同情之淚,然後立刻提筆寫信給自己那一州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宣揚自己持有槍械的權利和重要性。

金認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分歧,特別是那些宣稱自己擁有槍械是為了保護一己身家財產的人,他們認為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可怕無比的恐怖地獄,隨時都有恐怖份子虎視眈眈,準備闖入他們家裡殺人奪財。既然如此,則裝設完備的保全系統是不是會比在家裡放上一大堆槍更有效?青少年和孩子們可以無知或有意地偷拿槍枝去用,卻動不了保全系統。更何況,美國每年總有上百件誤射案,都是因為持槍者誤把丈夫、妻子或孩子當作歹徒而下的手。

在〈槍〉這篇論文的最後一部份,金認為美國的槍枝買賣和持有必須經過適度和有效的控制,並不是不准民眾持有槍械,而是要在購槍時進行身份背景的查證,並且禁止殺傷力強大的攻擊性槍械的販售。他舉了澳洲控制槍械的成就為例:一九九六年四月二日,澳州南方塔斯馬尼亞島的亞瑟港 (Port Arthur) 發生了一起令人驚駭無比的濫射案,兇手馬丁‧布萊特 (Martin Bryant) 闖進當地的旅遊區餐廳進行濫射,之後更在外面的停車場四處追殺,最終殺死了三十五人,受到輕重傷的也有二十三人。這件案子震驚全國,在布萊特入獄服刑一千零三十五年(澳州沒有死刑制度)的同時,更由政府制訂了對於槍枝販售的禁止和控制法案,結果回收了將近六十萬件武器,更把全國因為槍枝而造成的謀殺案件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之多!

透過這篇論文,金呼籲美國社會大眾一起發聲支持對於槍枝的控制,不是因為政府要立法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確而負責的行為。美國槍枝氾濫的問題一日不得到解決,像康乃狄克州小學濫射案的事例也會一再發生,更多無辜的生命會因此喪失,愛槍人士也會繼續執迷不悟。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金提到:美國每天總有八十人死在槍下。如果你也願意支持美國控制槍枝法案的推動及相關宣傳,請至亞馬遜網路書店購買〈槍〉這本電子書,或是在你自己的部落格和網站上呼籲各界親朋好友前往購買。一人只要美金一元,然而眾志成城,借用聖雄甘地的話:你我也可以「成為我們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2 則留言:

  1. 兇手叫做Adam Lanza喔。

    回覆刪除
  2. 多謝您的指正,已經在文章裡改過了。真不知道我是從哪裡得來這個名字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