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史蒂芬金作品改編消息


像史蒂芬‧金這樣的多產作家,動不動就有來自各方的英雄好漢想把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影集和舞台劇,因此大眾媒體可有得忙了,一天到晚都忙著報導他的作品改編消息,這個部落格自然也不甘示弱,可不能落人後。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史蒂芬‧金的《一袋白骨》(Bag of Bones) 即將由美國的 A&E 有線電視頻道 (A&E Television Networks) 改編成電視影集的消息,預定長度為四小時,男主角則定為鼎鼎大名的皮爾斯‧布洛斯南 (Pierce Brosnan)。

《一袋白骨》於一九九八年出版,描述的是驚悚羅曼史作家麥克‧努南 (Mike Noonan) 在喪妻之後的一連串恐怖經歷,其中牽涉到小鎮和家族的黑暗歷史,魂魄不散的愛妻、被謀殺的黑人女歌手、專力保護幼女的年輕母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電腦業鉅子、還有一棟鬧鬼的房子。充滿才氣卻因為種種因素而苦惱不堪的作家一項是史蒂芬‧金最喜歡的題材,我在讀《一袋白骨》的時候當然想到了《慘不忍睹》(Misery) 和《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然而作家努南懷念愛妻的心情卻更讓人想到《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和《魔島》(Duma Key) 呢。


其次是三則可能看起來不是太起眼的小消息。近日有消息傳出,英國的獨立製片人馬克‧邁克法蘭 (Mark McFarlane) 透過史蒂芬‧金的「一元寶貝」計畫 (Dollar Baby),準備改編後者的短篇小說〈我是通道〉(I am the Doorway) 為電影。所謂的「一元寶貝」計畫由史蒂芬‧金本人於  1977 年發起,各界才人能士可以只用一塊錢購買他的作品改編電影版權,然而之後的成品不得做為商業用途。〈我是通道〉最早出版於 1971 年,後來收於 1978 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選集《玉米田的孩子》(Night Shift)。這個故事描述一位太空人在登陸金星的時候受到外星生物的侵襲,回到地球之後因為意外而半身不遂,手指之間卻開始出現無數「眼睛」,無論他用繃帶紮、用火燒,這些外星生物卻持續透過這些「通道」觀察人類世界,甚至打算控制他的身體。在他胸口出現一圈十二之眼睛的金環之後,男主角終於決定自殺。


與此同時,派拉蒙電影公司 (Paramount) 也傳出改編史蒂芬‧金的《寵物墳場》(Pet Sematary) 為電影的消息,製作人已經找好,編劇則是改寫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1408〉為電影的麥特‧格林伯格 (Matt Greenberg),如今只差一位有才華的導演來擔起重任。據說派拉蒙心儀的人選之一是亞歷山大‧阿嘉 (Alexandre Aja),曾經執導過《隔山有眼》(The Hills Have Eyes)、《鬼鏡》(Mirrors)、《食人魚》(Piranha 3D) 等恐怖電影,想來他對《寵物墳場》這類死者復生的題材能夠勝任。其實《寵物墳場》早在 1989 年就改編成電影過,當時是由史蒂芬‧金自己撰寫劇本,還在電影中賣力(但短暫)演出一個牧師的角色,令觀眾大開眼界。到了 1992 年,又有人拍了《寵物墳場》的續集 (Pet Sematary Two),但是成績就不太好了。


還有史蒂芬‧金於 2009 年出版的《穹頂下》(Under the Dome),日前已經被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看中,準備自己當製作人,將之改編成電視影集。近日傳出的消息是,以擔任《綠光戰警》(The Green Lantern,或譯為「綠燈俠」)編劇成名的麥可‧格林 (Michael Greene) 已經答應出任《穹頂下》的劇本撰寫,這可是一項艱鉅無比的大工程呢。


最後,史蒂芬‧金於 1978 年出版的著名小說《末日逼近》(The Stand) 也傳出了改編電影的消息,準備動手的是以拍攝四部「哈利波特」電影而聞名的導演大衛‧葉慈 (David Yates),老搭檔史蒂夫‧克勒伍 (Steve Kloves) 則為六部「哈利波特」電影寫過劇本,在背後出資的則是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thers)。

眾所周知,《末日逼近》是史蒂芬‧金最厚重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英文原著長達一千四百七十二頁,訴說的是美國社會被人為災難毀滅之後進行重建的故事。這場災難的起因是ㄧ種致命的病毒,然而整個故事的重心不是死亡的可怕,甚至也不在於善惡兩種力量之間的永恆對峙,而是社會秩序的重建和文明信心的維持,以及人類在所有生活秩序崩潰之際如何能夠維持基本的人性和持續追求光明的勇氣。


我在為《末日逼近》進行試譯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前序,裡面提到過去寫的一段話:「(《末日逼近》)這本書描述人類在國家社會被傳染性病菌毀滅之後的重生經過,最普通的人為了追求理想而可以勇者無敵,最必須戰勝的敵人也只有自己,因此善與惡之間的對抗只不過是人性的各種體現。書中特別針對一個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做了極深刻的剖析,如規範的形成和實踐,道德的脆弱性和必要性,以及個人為了群眾福利所必須做的犧牲和堅持。與其說這是一本恐怖小說,部如說這是一本社會和人性發展史。」

其實這個主題在史蒂芬‧金於 2006 年出版的《手機》(Cell) 一書裡也有探討,只是在程度上不像《末日逼近》那樣深入,剖析的主題不是社會整體,而是個人。我在讀《手機》的時候不斷想到理查‧曼瑟森 (Richard Matheson) 於 1954 年出版的小說《我是傳奇》(I am Legend),比較起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在 2007 年發行的同名電影中大戰僵屍,曼瑟森的原著小說把重心放在新社會秩序的建立和人類世代的更替傳承,想來給了史蒂芬‧金不少靈感,在創作《手機》的時候能夠專力描述「新人類」的演化和「舊世代」對此的反應,不至於把這部小說寫成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或小說《玉米田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Corn) 那種你死我活、血流遍野的慘狀。

話題扯遠了。《末日逼近》曾經於 1994 年改編成電視影集,後來也有漫畫出版。如果其改編成電影的計畫確實能夠貫徹成功,則觀眾幸甚!讀者幸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