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史蒂芬金的時光旅行:《11/22/63》


最近好萊塢傳出史帝芬‧金即將出版的新書《11/22/63》獲得大導演強納森‧德米 (Jonathan Demme) 青睞,有意將之改編成電影的消息。德米曾於 1991 年以《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其他著名作品則包括了 1993 年的《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和 2004 年的《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好萊塢過去曾經拍過多部關於時光旅行的電影,最有名的當然是麥可‧福克斯 (Michael J. Fox) 的三部《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最令人蕩氣迴腸的大概是《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最有古典根基的自然是《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令人看得最過癮的則可能是三部《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針對德米改編《11/22/63》為電影的打算,各方面目前的評價是可能會有一場舊調重彈的好戲可看,由於觀眾對於時光旅行的電影題材和概念已經相當熟悉,這個計畫如果要成功,則無論是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或是德米的改編技巧和拍攝手法,都得別出心裁,才能讓觀眾耳目一新。

至於《11/22/63》這本書,為什麼說是和時光旅行有關呢?我於今 (2011) 年三月六日寫了一篇〈史蒂芬金新書預告〉,且轉載如下,也算是這篇改編新聞的註腳。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要出新書了!這位如今已經六十三歲的著名恐怖小說作家於三月二日在其官方網站上正式宣布,下一本即將出版的小說是厚達一千頁的《11/22/63》,出版日期是今 (2011) 年十一月八日。

1963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這個日期究竟有什麼特別?各界讀者上網一查便會知道,這是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費茲傑羅‧甘迺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於德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的日子。這場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進行的謀殺案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心,也是美國人和全世界永遠也無法忘懷的一件歷史事件。

光由這個日期看來,聰明的讀者便可以猜到《11/22/63》這部小說的內容概要了: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回到過去,他會想改變歷史嗎?這樣做會有什麼代價?一切都會值得嗎?

根據史蒂芬‧金官方網站的介紹,《11/22/63》這部小說的主人翁是一個名叫傑克‧艾屏 (Jake Epping) 的高中英文老師,平時靠兼職教成人學生寫作而賺一點外快。某日他收到一篇作文,是由一個名叫哈瑞‧唐寧 (Harry Dunning) 的人寫的,哈瑞在作文中描述了五十年前的一個晚上,他的父親回家之後,用一把榔頭殺死了妻子、長子和女兒的經過,當時年紀還小的哈瑞僥倖逃生,卻被父親砸斷了腿,從此不良於行。

與此同時,傑克的朋友艾爾 (Al) 在鎮上經營一家餐館,向他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餐館的儲藏室竟然是通往 1958 年的時光甬道!艾爾邀請傑克和他一起回到過去,盡全力阻止甘迺迪總統的被刺身亡,因此傑克擁有了一個新身分,也就是 1958 年的喬治‧安柏森 (George Amberson)。這是一個充滿貓王 (Elvis Presley) 音樂和大型美國房車的舊日世界,住著一個名叫李‧哈維‧奧斯華 (Lee Harvey Oswald)年輕人,還有一個名叫珊蒂‧唐希爾 (Sandi Dunhill) 的圖書館員。在傑克逐漸和珊蒂發生感情的同時,他要如何和艾爾一起阻止奧斯華從達拉斯的一棟教科書大樓射出那三顆致命的子彈?

甘迺迪總統和夫人賈桂琳 (Jacqueline) 於 1963 年十一月二十日抵達德州達拉斯市的時候,用意在於為執政的民主黨在當地的候選人造勢,並針對一年後(1964 年十一月)舉辦的總統大選展開準備,務必要成功競選連任。當時他已經預料到,德州的右派保守人士可能會因為他在外交、經濟和民權等問題上的立場而舉行示威抗議,因此無論是總統的貼身護衛或達拉斯市的警方,在安全問題上都加強了戒備。

十一月二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半左右,空軍一號總統專機 (Air Force One) 降落在達拉斯市的機場,甘迺迪總統依照原訂計畫,和賈桂琳陪同當時的德州州長、前海軍部部長約翰‧康納利 (John Connolly) 及其夫人一起乘敞篷轎車前往達拉斯市中心街區,接受五十萬當地民眾的歡迎,同時準備在鄰近的貿易博覽會發表一場演說。

當天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左右,甘迺迪總統的車隊抵達市中心的迪利廣場,轉上一條大街,車速大約為每小時十五公里左右。當時甘迺迪總統坐在轎車後排的右側,賈桂琳坐在他左邊,轎車中排坐的是右側的康納利州長和左側的夫人,轎車前排則是司機和一位特務人員。(作者註:以下是甘迺迪總統遇刺前一刻,由新聞記者拍的照片。)


正當甘迺迪總統和夫人向群眾揮手微笑時,槍聲突然響起,第一顆子彈擊中甘迺迪總統的背部上方,穿過頸子而從喉嚨前方射出,他馬上舉手掩住自己的臉部和喉嚨,同時把身體往左前方傾斜,一旁震驚不已的賈桂琳立刻抱住他。這第一顆子彈同時也擊中了康納利州長的胸部、右手腕和右腿。

第二和第三顆子彈隨即射出,其中一顆擊中甘迺迪總統的後腦右側,濺出的腦漿、頭蓋骨碎片和鮮血沾滿了整輛轎車內部、擋風玻璃、引擎蓋、後車廂蓋、在轎車兩側騎機車護衛的特務人員、以及轎車後方的護衛車和其駕駛。賈桂琳慌亂地爬上後車廂蓋,又爬回後座的丈夫身邊,嘴裡狂亂地說著:「他們殺了我先生!我手上有他的腦漿!」

當時在護衛車上的一位特務人員馬上跑到甘迺迪總統的轎車旁邊,爬上後車廂蓋試圖保護總統。他事後作證說,總統夫人賈桂琳先前爬上後車廂蓋,可能是為了撿回丈夫的一塊頭蓋骨。甘迺迪總統的轎車馬上加速駛離迪利廣場,直奔附近的一家醫院。他於下午一點鐘被正式宣告死亡,然而醫生們說他其實在抵達醫院之前就死了。下午一點三十三分,白宮發言人正式向全國人民宣布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的消息。下午兩點鐘左右,甘迺迪總統的屍體被運上空軍一號專機。下午兩點三十八分,副總統林登‧強森 (Lyndon Johnson) 宣誓接任總統職位。(作者註:以下是甘迺迪總統的葬禮上,其年僅三歲的兒子向死去的父親致意的照片,當年不知道感動了多少美國民眾。回想甘迺迪還在世時,父子兩人在白宮長廊上漫步的愉快光景,不禁令人感受到,任何一個生命的喪失都是一件絕對哀傷的事,不管是總統還是平民,是富人還是乞丐。)



在甘迺迪總統遇刺時,有證人目擊奧斯華從教科書大樓的一扇窗口開槍,大約四十分鐘之後,達拉斯市的一個警察根據證人的描述而在三英里外的一條街上看到他,準備進行逮捕。奧斯華開了四槍,在殺死警察後逃到附近的一家電影院裡,後來被其他警察逮捕的時候還開槍拒捕,幸而沒有造成更多的傷亡。當晚奧斯華便以謀殺警察和甘迺迪總統的罪名被起訴,卻否認自己曾經殺害任何人,只強調自己是「代罪羔羊」(patsy)。兩天之後,奧斯華在從達拉斯市警局轉到市立監獄的時候,被一個名叫傑克‧魯比 (Jack Ruby) 的酒店老板槍殺身亡,整個經過透過新聞報導而即時呈現在全美國觀眾的面前。

甘迺迪遇刺案後來雖然經過德州和聯邦調查局的調查,更由美國政府召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 (Warren Commission) 負責徹底調查,三者的報告內容卻有出入,因此而導致一連串的陰謀論調在美國廣大民眾之間傳開。有人懷疑奧斯華是外國政府派來的間諜,有人以為這場謀殺案的幕後主使人是美國共產黨、古巴政府、外國工人黨、甚至蘇聯政府,更有人信誓旦旦地指控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說他們早就看甘迺迪總統不順眼,因此找了奧斯華這個小人物來下手,事後再雇人把他宰掉。

美國人心在此事件之後受到嚴重的動搖,如果說其後的美國歷史走上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其實也不為過。比方說,唐‧德里羅 (Don Delillo) 於 1988 年出版了《天秤星座》(Libra), 這部著名的歷史小說描述了奧斯華的人生故事,並從他的觀點來看甘迺迪總統的謀殺案,這部小說後來更啟迪了詹姆斯‧艾洛依寫出了《美國小報》(American Tabloid) 這部小說,同樣透過一連串真實和虛構人物的經歷回顧了甘迺迪總統遇刺案。除此之外,大導演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也於 1991 年拍了《JFK》這部電影,由凱文‧柯斯納 (Kevin Costner) 飾演一位調查這件案子的檢察官,而這部電影本身又參考了另外兩本和這件案子有關的書。

如今史蒂芬‧金也打算重寫這段歷史了,想來他會依照以往一貫的風格,把敘事重心集中在那個樂觀而積極的年代如何洶湧著各種暗潮,美國又如何在甘迺迪總統遇刺後人心惶惶,喪失了自信,更開始懷疑一切。正如德里羅在 1988 年的一次訪問中所談到的:「我想我們從那件事之後就一直不斷地懷疑。這件謀殺案的餘波一直往各種不同的方向盪漾出去。(透過小說的寫作,)我想探討的不只是在那件事之前幾個月或幾年之中的歷史背景,更是我們在那件事之後如何進行詮釋。我想,在發生那件事之後的二十五年以來,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充滿隨機和含混的世界。」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 於三月三日刊出了一篇題為〈史蒂芬金繼德里羅、史東之後探討甘迺迪遇刺秘辛〉(Stephen King follows Delillo, Stone into JFK myth) 的書評,作者卡洛蘭‧凱洛克 (Carolyn Kellogg) 指出:「藉著把一位當代的主角送回過去,史蒂芬‧金似乎想探討一個規模更龐大的問題,也就是甘迺迪總統的遇刺如何影響到我們對於認知、故事和未知的看法。當然,這也是史蒂芬‧金的成功秘略,儘管在這部新作品中包含了一個超自然的轉折:夾雜在黑白二色之間的灰色的也許,也許曾經發生,萬一曾經發生。」

事實上,熟悉史蒂芬‧金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早在 1979 年出版的《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 這部小說中,就問過「如果你能回到過去,是否願意改變歷史」這個問題,當時男主角強尼‧史密斯 (Johnny Smith) 的問題重點在於,如果有機會的話,是否應該謀殺納粹元首希特勒,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無數猶太人的屠殺。史密斯已經知道自己將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為了避免一位政客在未來當上美國總統之後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野心,他寧可拿槍暗殺這位政客,自己也不幸身亡。

到了 1982 年的《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 這本書的〈納粹高徒〉(Apt Pupil,或譯為「納粹追凶」)這個中篇小說裡,同樣的問題又被身為高中生的男主角陶德‧鮑登 (Todd Bowden) 提了出來,被問的是一位猶太裔老人,考慮了好一會兒才回答:「我會用這把小刀(一面說著,一面從口袋裡掏出刀子)直接了當地刺入他的心臟,然後用力扭轉幾下。」他後來又加了一句:「但是在這行動之前,我會先在刀刃上抹一層老鼠藥。」

至於《11/22/63》這部小說的男主角傑克究竟能不能成功避免甘迺迪總統被刺身亡?如果成功了,美國和全世界的歷史將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如果不成功,傑克又將如何回到現在?還是他會一輩子陷在過去?美國自 1963 年以來的人心轉變,又將在這本書中如何精闢而深入地呈現,以反映出史蒂芬‧金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關注和省思?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只好請讀者耐心等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