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從《魔島》的冥后波西到《失眠》的血腥之王(三之二)


「血腥之王」是亞瑟王 (King Author, or Author Elb) 受到「血腥之后」(Crimson Queen) 的偽裝誘惑而和她所生之子,和同樣為亞瑟王後裔的槍手羅蘭 (Roland Deschain) 其實有血緣關係,因此在《黑塔》系列末章,只有「血腥之王」和羅蘭有能力攀登黑塔。「血腥之王」指使蘭道爾‧佛萊格 (Randall Flagg) 處處和羅蘭作對,這位蘭道爾在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The Stand,1978 年出版)這本書中是一個大反派,在《龍之眼》(The Eyes of the Dragon,最早於 1984 年出版)這本罕見的奇幻小說裡也是一個邪惡的巫師。

在史蒂芬‧金的其他作品中,除了《失眠》和《黑塔》系列之外,「血腥之王」也出現在《黑屋》(The Black House,2001 年出版)這本書裡,這是史蒂芬‧金和彼得‧史超伯 (Peter Straub) 合作撰寫的第二本書,是《魔符》(The Talisman,1984 年出版)的續集。此外,在〈穿黃衣的下等人〉(Low Men in Yellow Jackets) 這個收錄於《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1999 年出版)書中的短篇故事裡,所謂的「下等人」(low men) 也是「血腥之王」的走狗,他們在史蒂芬‧金於 2009 年出版的電子書〈Ur〉裡也有出現。


至於《魔島》這本書中的「波西」則是希臘神話中的冥后波西芬妮 (Persephone),她是天神宙斯 (Zeus) 和穀物女神狄蜜特 (Demeter) 的女兒,後來被冥府之神哈蒂斯 (Hades) 誘拐,成為冥后。狄蜜特因為失去女兒而傷心欲絕,四處尋找,不但遷怒於波西芬妮的三個玩伴而把她們變成賽倫女妖 (Sirens),更導致大地凍結,五穀不豐,人民受苦受難。在這樣的處境下,宙斯只得派旅行之神赫密斯 (Hermes) 去冥界把波西芬妮接回來,但是哈蒂斯騙她吃了幾顆石榴子 (pomegranate seeds),因此波西芬妮每年總得有幾個月的時間必須待在冥府,讓狄蜜特很不高興,因此每年總有幾個月是冬天,這也是四季的由來。

與此同時,在希臘皮洛斯城 (Pylos) 發現的古老石碑上,記載著對於「兩位女神」和海神波西頓 (Poseidon) 的獻祭,這兩位女神不是別人,正是波西芬妮和她的母親狄蜜特。另有一說是波西頓曾經追求過狄蜜特,但是波西芬妮並不是他們所生的孩子。儘管如此,在《魔島》一書中的「波西」駕馭一艘裝滿受到詛咒的靈魂的船,並且最終被囚禁在裝滿淡水的容器中,沉在明尼蘇達州的淡水湖裡,這似乎象徵著「波西」和海水的密切關連,其魔力足以召喚艾德格千里迢迢來到佛羅里達州,更控制了其所居住的小島。

艾德格在發現自己的畫作具有可怕的殺人力量之後,不但沒有「無奈地接受一切」,反而盡一切力量防止更多人受害。與其「學會接受痛苦往事,並勇於追尋心靈上的自由,對那些不堪過往放諸流水」,他更試圖和已經離異的妻子重新復合。在他的小女兒不幸被殺之後,艾德格憤而決定對抗「波西」的魔力,最後終於得勝,他對於失去的家人感到無比悲傷,卻可以說自己已經盡力,同時也無時無刻不擔心「波西」的歸來,就像史蒂芬‧金的另一個短篇故事〈猴子〉(The Monkey,最早於 1980 年出版,收於 1985 年出版的《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Skeleton Crew) 一書)裡的那隻陰魂不散的玩具猴一樣。他的暮年並沒有能夠「以安穩姿態去擁抱生命」,反而隨時生活在恐懼之中,這才是恐怖的真義:現實中的恐怖也許暫時解除,心裡上的壓迫與窒息感卻永遠不能結束。

綜觀史蒂芬‧金的創作《黑塔》系列,整體思想架構在二十年之間逐漸定型,進而延伸影響到他其餘的作品,例如上文提到過的《失眠》、《末日逼近》、《黑屋》、《龍之眼》、〈穿黃衣的下等人〉等作品。這是史蒂芬‧金創作的一貫風格,幾乎每一本書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和其他作品產生關連,熟悉他的創作的讀者想必都很習慣了,偶爾也能夠進行跨文本的搜索,進而產生抽絲剝繭的樂趣。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世界,像劉先生就在 2007 年八月的〈史蒂芬‧金——與他黑暗的那一半〉這篇文章裡指出過,史蒂芬‧金甚至創造出另一個作家理察‧巴克曼 (Richard Bachman) 來協助構建這個世界,他的《絕望生機》(Desperation) 和巴克曼的中篇小說《調整者》(The Regulators) 同時於 1996 年出版,兩者的封面設計大有關連,兩者也都是以一種名叫「泰克」(Tak) 的超自然邪惡力量為主角,而這種力量在《黑塔》系列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至於史蒂芬‧金在車禍之後的作品(不包括之前已經創作完成而於此時出版的書),例如討論創作的非小說《談寫作》(2000 年出版);以網路連載或電子書呈現的〈植物〉(The Plant,2000 年出版)、〈騎乘子彈〉(Riding the Bullet,亦於 2000 年出版)和〈Ur〉(2009 年出版);短篇故事集《日落之後》(Just After Sunset,2008 年出版)和《暗夜無星》(Full Dark, No Stars,2010 年出版);長篇小說《捕夢者》(The Dreamcatcher,2001 年出版)、《緣起別克 8》(From a Builk 8,2002 年出版)、《手機》(Cell,2006 年出版)、《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2006 年出版)、《魔島》(2008 年出版)和《穹頂下》(Under the Dome,2009 年出版);和兒子喬‧希爾 (Joe Hill) 共同創作的短篇故事〈窒息〉(Throttle,2009 年出版);為《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所寫的專欄(自 2003 年起);棒球小說《鐵捕比利》(Blockade Billy,2010 年出版);乃至於為《美國吸血鬼》(American Vampires) 漫畫系列第一集至第五集所創作的吸血鬼故事(自 2010 年三月起)等等,在在都表現出他在創作上的野心依然不減,不但勇於嘗試各種出版類別和文體,對於人物的塑造野更為縝密、深刻,出版的速率更是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