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字處理器 (word processor) 當然是各式各樣的筆,作家們嘔心瀝血,臥薪嘗膽,一筆一劃地把思想轉換成文字,彎著腰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希望能夠傳世。後來在西方有了打字機,英語只有二十六個字母,敲打組合當然方便,中文要打字就難過了,每個字都得特別製作一個鍵。
電腦的發明使文字處理更為方便,各種文字處理軟體提供了無數前所未有的功能,作家們在創作之餘更可以進行編輯、排版和相關設計,使文字本身除了表義之外,更可以產生美感。印表機的發明當然使作家們可以更方便、迅速地把作品傳播出去,而網際網路的建立更加強了作家和讀者、論者之間的溝通。
然而柯辰保教授所鑽研的問題是,在古往今來的文學史上,哪些主流作家最先放棄打字機,轉而開始使用文字處理器,特別是電腦所提供的文字處理軟體?類似的工具應用如何影響文學作品的發展,又如何在文學中呈現?他舉了幾個有趣的例子:
丹麥皇家聾啞學院 (Royal Institute for the Deaf-Mutes) 的院長洛斯慕斯‧曼凌‧漢森 (Rasmus Malling-Hansen) 於 1865 年發明了一種球型打字器 (Writing Ball),這也是最早透過商業管道銷售的打字機。德國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於 1882 年買了一台球型打字器,據說他當時年老,經常因為長時間閱讀、寫作而苦於劇烈頭痛,在熟悉了這台打字器的操作之後,他閉著眼睛也可以用觸覺寫作,就這樣繼續了他的研究發表。有趣的是,尼采開始使用打字器之後,在寫作風格上竟然也產生變化,原本簡潔的行文措辭變得簡直像電報語言一樣,他因此寫下:「我們的創作工具也會影響我們的思緒。」(Our writing tools are also working on our thoughts.)(作者註:本文上面的圖片是球型打字器的特寫,下面的圖片則是整個打字器的外觀。)
十九世紀晚期,以《一位女士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 等作品出名的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據說喜歡大聲把作品口述給打字員聽(typewriter 一詞同時形容了打字機和其操作員,通常都是女性),有論者以為這造成了他糾結複雜的文風,想來不是他口述時顛三倒四,就是打字員有問題。到了二十世紀,「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 於 1951 年寫成半自傳體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據說他文思大發,在三個星期內寫成了長達三十公尺的電傳打字稿,於 1957 年出版,卻受到同樣是小說家的杜魯門‧卡波特 (Truman Capote) 譏諷:「那不是創作,而是打字!」(That’s not writing, it’s typing!)
到了 1970 年代,以《沙丘》(Dune) 系列科幻作品出名的法蘭克‧赫伯特 (Frank Herbert) 可能已經開始用八吋的電腦軟碟 (8-inch floppy disks) 呈交作品給出版社。柯辰保教授說他目前正在努力確定這消息的正確性,然而對於當年的磁片是否能夠保存下來,他卻並不樂觀,更不用說是磁片裡儲存的資料了。的確,早年許多個人電腦的使用者在資訊保存方面並不是很有經驗,在隨身碟 (USB flash drive) 盛行的今日,又有誰還記得當年流行過的三吋半、五又四分之一吋和八吋的電腦軟碟?電腦操作不當也會造成資訊的遺失。比方說,1981 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在寫回憶錄的時候不小心按錯一個鍵,因此遺失了好幾頁重要的內容,再也重寫不出來,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還特別加以報導,因為卡特當時用的是一台價值美金一萬兩千元的全新個人電腦。
湯姆‧克蘭西 (Tom Clancy) 於 1984 年出版的《獵殺紅色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據說是第一部用電腦文字處理軟體寫成的暢銷小說。到了 1985 年,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眾神的電腦〉(Word Processor of the Gods) 收錄在該年出版的《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Skeleton Crew) 一書中,柯辰保教授認為,這極可能是第一部由暢銷作家以小說形式探討文字處理過程及後果的作品。
〈眾神的電腦〉這個短篇故事發表於 1983 年一月的《花花公子》(Playboy) 雜誌,當時只簡單地題為「文字處理器」(The Word Processor)。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有志創作的高中老師,眼看哥哥娶走了自己當年愛的女孩,生了一個聰明伶俐卻不幸短命的兒子,自己娶的老婆如今卻又胖又醜,脾氣暴躁,一天到晚對他冷嘲熱諷,兩人生的兒子更不務正業,一天到晚沉迷於電吉他,對爸爸也不尊敬,因此覺得生活苦不堪言。哥哥一家三口車禍去世以後,主人翁試著使用天才姪子生前自己裝配、送給這窮酸叔叔當生日禮物的電腦,無意間卻發現「刪除」(delete)、「插入」(insert)、「執行」(execute) 等鍵都有玄虛,他因此能在電腦容量超過負荷而爆炸之前「刪除」了自己的舊生活,「插入」全新的家庭並加以「執行」,從此快樂似神仙。(作者註:下面的圖片是〈眾神的電腦〉於 1984 年改編成電視影集《恐怖邊緣》(Tales from the Dark Side) 一集中的一幕。)
有趣的是,史蒂芬‧金同時也在作者序裡說,〈眾神的電腦〉當初發表在《花花公子》雜誌上時,他拿到了美金兩千元的稿費,一個朋友卻硬是說金寫短篇故事吃力不討好,扣掉給經紀人和業務經理的費用,又得繳稅,最後實得的稿費其實只有美金七百六十九元五角,比紐約市的水管工人賺得還少。史蒂芬‧金被狠狠嘲笑了一番,相當不服氣,於是在《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短篇故事集出版的時候特別向這位朋友耀武揚威:「我不會告訴你,這本書我拿了多少版稅,但是我要告訴你:僅就『眾神的電腦』這篇故事而言,我的『淨』收入已超過兩千三百元,不包括你上回興高采烈為我算出的七百六十九元五角在內。」(作者註:以下是〈眾神的電腦〉有聲書的封面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