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史蒂芬金《玫瑰瘋狂者》改編消息


史蒂芬‧金的長篇小說《玫瑰瘋狂者》(Rose Madder) 近日傳出改編電影的消息,目前正由為 2003 年發行的電影《前進天堂》(In America) 編劇的娜歐米‧謝里登 (Naomi Sheridan) 撰寫劇本。(作者註:上面的圖片是《玫瑰瘋狂者》首版封面。)


Rose Madder 這個書名其實很難翻譯,這個詞的本意是一種提取自茜草紅素 (madder lake) 的紅色,也有人翻譯成「茜素玫瑰紅」。讀者從下面的兩張圖片中可以看出這種色彩原產的植物 Achillea Rose Madder,以及用這種紅色染成的漂亮時裝。



《玫瑰瘋狂者》的故事看起來很簡單:一個飽受家暴的女人逃離了丈夫的魔掌,隻身躲到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城市,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人生,卻躲不過身為警察的丈夫的竭力追蹤。女主角露絲 (Rose McClendon) 試圖典當結婚戒指的時候,在當鋪裡發現一福神秘的畫,畫中是一個穿了茜素玫瑰紅色長袍的金髮女人背影,她竟然因此而沉迷不已,當場就將之買下。然而女主角很快地發現這幅畫具有魔力,她同時也在對抗心狠手辣的丈夫時,從這幅畫中汲取力量。

史蒂芬‧金對家暴的題材並不陌生,從 1986 年出版的《牠》(It) 到 1991 年出版的《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再到 1992 年出版的《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和《傑若的遊戲》(Gerald’s Game),乃至於 1994 年出版的《失眠》(Insomnia),他深切描寫了父母親對子女、以及丈夫對妻子所可能造成的肢體和言語暴力,還有此種暴力所可能導致的生理和心理傷害,讀來令人觸目驚心。有論者以為這段期間正是史蒂芬‧金實驗性最強的時候,且不論創作技巧的多變和情節設計的巧妙,僅僅就他在這幾部作品中對於女性心理的細膩刻畫,就足以看出他的用心。如果沒有這幾部作品的奠基,想來史蒂芬‧金於 2006 年出版的《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也不能寫得如此感人。

《玫瑰瘋狂者》出版於 1995 年,和前一年出版的《失眠》同樣以希臘神話中的角色為靈感,這一點相當值得讀者注意。在 2000 年出版的《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一書中,作家坦承這兩本書「太過僵硬,嘗試太過」(stiff, trying-too-hard novels),確實不錯,尤其是《失眠》一書中的三個禿頭矮人讀來令人頭昏腦脹,非得先熟悉希臘神話中的「命運三女神」(The Fates),才能了解其言行舉止的背景。

乍讀《玫瑰瘋狂者》,會以為史蒂芬‧金創作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希臘神話中那座由米諾斯王 (Minos) 建造的迷宮 (labyrinth),以及其中囚禁的半人半牛怪物彌諾陶洛斯 (Minotaur)。的確,書中女主角的丈夫諾曼 (Norman Daniels) 和一個單眼的牛頭面具一直糾纏不清,最後也因為追殺妻子而抵達一個類似迷宮的地方。諾曼的個性和行動特色都像是一頭狂暴殘忍的公牛,如果要和食人不眨眼的怪獸彌諾陶洛斯相比擬,其實是很恰當的。(作者註:下面的圖片是《玫瑰瘋狂者》的另類封面之一,對於諾曼的轉變有所提示。)


然而《玫瑰瘋狂者》書中更重要的一個名字是厄里倪厄斯 (Erinyes),這個字本身有憤怒、復仇、嫉妒、永無休止的意思,是希臘神話中三個復仇女神的合稱。據說這三個女神髮如長蛇、目滴鮮血、身如巨犬、翼如蝙蝠,居住在冥府,只有在懲罰罪孽的時候才來到人間。她們心中充滿復仇的怒火,決心追究每一件兇狠殘暴的罪行,特別是那些殺害親屬、高傲專橫、違背誓言的人,非將他們追趕、逼迫、折磨到發瘋為止。

希臘神話中的俄瑞斯忒斯 (Orestes) 目睹母親和其戀人共謀殺死父親,為了給父親報仇,他殺死了母親,卻因此遭到厄里倪厄斯的迫害。俄瑞斯忒斯被逼得走投無路,先後向阿波羅 (Apollo) 和雅典娜 (Artemis) 求救,最後鬧上一個由雅典長老組成的特別法庭。支持俄瑞斯忒斯的一派認為他的母親殺死丈夫在先,有如奴隸殺死主人,被殺害是罪有應得;厄里倪厄斯則認為血親之間的殘殺是最不能被原諒的大罪,妻子殺死丈夫不會受到她們的報復,兒子殺死母親卻是對於血緣的嚴重殘害。(作者註:下面的圖片是畫家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於 1862 年所作的《俄瑞斯忒斯的懺悔》(The Remorse of Orestes),生動展現出俄瑞斯忒斯弒母之後,厄里倪厄斯對他無止盡的報復與摧殘,看起來驚心動魄。讀者可以點擊圖片放大,注意觀察三個女神和俄瑞斯忒斯臉上的表情。)


有論者以為厄里倪厄斯是母權社會的殘餘,也就是母系親族的保護神,因此積極打壓殘害母系親屬的人,希臘神話中的俄瑞斯忒斯最後被判無罪,則代表了從母權社會到父權社會的過渡。還有論者以為厄里倪厄斯的神話起源於血親復仇,因為古時沒有法律,殺人者只能由被殺者的親屬進行復仇。厄里倪厄斯同時也可能源起於被殺者的親屬對於殺人者的憤怒詛咒,這是對於仇恨的擬人化。

這些都是相當有意思的論點,值得進一步研究,然而史蒂芬‧金在《玫瑰憤怒者》中卻只取用了厄里倪厄斯無休無止地追索迫害、只為進行報復、非把對方逼得走上絕路的特點,加以深切刻劃,令人在閱讀過程中冷汗直冒,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竟然可以有如此的仇恨。這和他在《失眠》一書中對於三個禿頭矮人的描寫類似,只取用希臘神話中命運三女神的特色,進而自由發揮運用,脫出傳統俗套。像阿特羅波斯 (Atropos) 在大動剪刀之餘還不忘拿個被害人的小東西作紀念品,就是希臘神話中所沒有的。(作者註:下面的圖片是《失眠》的另類封面之一,對剪刀有相當的強調。)


最後要提到的是朵卡絲 (Dorcas) 這個名字,是《玫瑰憤怒者》中女主角在魔幻世界裡碰到的一個神秘人物。朵卡絲是《聖經‧使徒行傳》(Book of Acts) 裡的一個樂善好施的寡婦,死後被聖彼得 (Saint Peter) 復生。《聖經‧舊約》(Old Testament) 創作時用的古語朵卡絲,被希臘語翻譯之後就變成了塔碧莎 (Tabitha),正好是史蒂芬‧金太太的名字。這算是巧合嗎?讀者以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