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

史蒂芬金的《燃燒的凝視》


前不久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國外一所大學在 1970 年代進行的一個心理實驗。志願參與實驗的分成兩組,甲組必須提出各種問題,乙組如果不能提出合適的回答,就會受到「電擊」。問題是,甲組的人並不知道乙組的人只是在假裝,所以當甲組的人聽見乙組的人「痛苦萬分」地尖聲嘶喊時,他們的反應就成為實驗主持者的觀察對象。

新聞說,有些甲組的人一輩子都被痛苦和羞愧的記憶糾纏,覺得自己當年怎麼能這樣「折磨」別人,甚至覺得自己像「殺人兇手」一樣冷酷無情。有一位女士回憶說,當她聽見原本在尖叫的人突然不出聲的時候,不禁以為自己已經把對方「殺死」了,然而她又想,既然對方已經「死」了,那麼再多受一次電擊應該也「無傷大雅」……

這個實驗說明了原本平凡無奇的人在外在力量操控之下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心理異變,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實驗結果也展現出人類基本擁有的同情、憐憫和關懷心理,當然還有羞恥的概念,以及對於控制別人的恐懼。人在大多數的狀況下都希望和同類平起平坐,不管是被迫卑顏諂媚,或是有機會對別人進行壓迫霸凌,其實在心中都會產生異樣的感覺,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不合常理的事。

不知道為什麼,這則新聞讓我想到史蒂芬‧金於 1980 年九月出版的《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 這本書。小說的主角是安迪和薇姬 (Andrew McGee and Vicky Tomlinson),兩人在大學時代參與了一項心理系主持的藥物實驗,結果引起生理突變,兩人都產生某種異常能力,最後結了婚,女兒嘉莉 (Charlie McGee) 也生有異稟,能在凝視間縱火。


當初這場藥物實驗原來是科學情報機構「修理廠」(The Shop) 的傑作,如今他們又盯上安迪一家人,想抓到嘉莉這個「人才」來加以訓練、培養,未來能為美國的國家安全盡力。整部小說以嘉莉的心理轉變為重:失去母親的悲痛,害怕失去父親的擔憂,對自我異常能力的恐懼、厭惡、困惑、好奇、躍躍欲試、乃至於建立起無比的自信,當然還有對於「修理廠」的痛恨,以及對於一般人視她為怪物、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的厭倦。

與其說《燃燒的凝視》是一部科幻或恐怖小說,不如說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心路歷程。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對自己的生理轉變感到困惑和好奇,同時必須勉力適應無時無刻不在變動的外界環境。和《嘉莉》(Carrie) 相比,《燃燒的凝視》裡的七歲小女孩幾乎沒有同年齡的朋友,卻被猛然丟進大人們明爭暗鬥、奸險狡詐的世界裡,她有許多時間都在和自己掙扎,不知道是否應該坦然接受自己的異常能力,更接受自己。唯有到故事後半部,她和自己之間取得協調之後,才能真正面對整個世界對她的看待。這種一夕之間被迫從單純變為成熟的過程,其本身應該就是一種恐怖吧。

《燃燒的凝視》於 1980 年十二月由皇冠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書中卻沒有提到史蒂芬‧金把這本書獻給雪莉‧傑克森 (Shirley Jackson) 的敬言:「這本書紀念雪莉‧傑克森,她從不需要提高嗓門。」這位優秀的美國女作家於 1965 年過世,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1948 年出版的短篇小說〈彩券〉(The Lottery),當然還有 1962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 The Haunting of the Hill House(於 1963 年和 1999 年分別改編成電影《猛鬼屋》和《鬼入侵》,英文名字都是 The Haunting)。


傑克森一生極力避免討論自己的作品,認為作品本身應該就可以說明一切。有論者認為她作品中的幽暗、恐怖氣氛反映出自我的種種異常幻想,卻也有論者提出辯駁,說她其實透過象徵和隱喻的手法觀察、分析、批判了她那個年代的美國社會,以及世界人心對於集中營、原子彈、乃至於冷戰的恐懼。值得一提的是,「雪莉‧傑克森文學獎」(Shirley Jackson Awards) 於 2007 年成立,除了向她致敬之外,也鼓勵心理懸疑、恐怖和黑暗奇幻等文類的傑出作品。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道德〉(Morality) 於 2009 年獲得這項殊榮,這篇小說於 2009 年七月刊登於 Esquire 雜誌,後來則收入 2010 年五月出版的《鐵捕比利》(Blockade Billy) 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