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史蒂芬金筆下的城堡岩小鎮


前一篇文章談到史蒂芬‧金筆下的三個著名小鎮,這篇文章就來說說城堡岩 (Castle Rock)。這也許是作家筆下最為有名的景點,因為他的許多部小說都設在此處。此外還有美國的城堡岩娛樂公司 (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 以此而命名,該公司於 1987 年成立之後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是《當哈利碰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之後更改編了多部史蒂芬‧金的小說為電影,包括了《戰慄遊戲》(Misery)、《勾魂遊戲》(Needful Things,也就是「必需品專賣店」)、《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或譯為「蕭申克的救贖」)、《熱淚傷痕》(Dolores Clairborne,也就是「桃樂絲的秘密」)、《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或譯為「綠里奇蹟」)、《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 和《捕夢網》(Dreamcatcher)。城堡岩娛樂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是導演羅勃‧雷納 (Rob Reiner),於 1986 年改編了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屍體〉(The Body) 為著名的電影《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幾乎已經是城堡岩小鎮的代名詞。

在台灣,最有名的當然是「城堡岩鎮長」劉韋廷先生,他對史蒂芬‧金的作品涉獵既廣,評論也極為精闢,是喜歡這位作家的讀者們都知道也尊敬的。

「城堡岩」這個名字來自於威廉‧高定 (William Golding) 於 1954 年出版的名著《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這是史蒂芬‧金相當崇敬的作品之一。今 (2011) 年這本書為了紀念高定的百年誕辰而在英國重新出版,史蒂芬‧金還特別為之寫了一篇介紹


在作家筆下,城堡岩這個小鎮首次出現於 1978 年出版的短篇故事〈諾娜〉(Nona,或譯為「娜娜」),後來收在 1985 年出版的《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Skeleton Crew) 裡。這是一篇古典式的恐怖小說,頗有著名奇幻小說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H.P. Lovecraft) 的短篇故事〈牆中鼠〉(Rats in the Walls) 和史蒂芬‧金自己的短篇故事〈耶路撒冷的羅德〉(Jerusalem’s Lot) 的影子。故事中逃家的青年在酒吧裡遇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受到她的蠱惑而展開一連串殺人暴行,最後被她帶到城堡岩的墳場裡,才發現她竟然是一隻大老鼠。(作者註:以下是畫家葛倫‧柴德本 (Glenn Chadbourne) 為墳場舞蹈 (Cemetery Dance Publications) 於 2009 年出版的《夢的秘書》(The Secretary of Dreams) 一書第二冊所製作的兩幅插畫,把諾娜這個角色表現得淒美恐怖。)



有趣的是,逃家青年在監獄中寫下自己的故事,擱筆之後準備向幻覺中的老鼠投降,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人卻根本沒有發現老鼠的存在。這種寫作手法在作家於三十多年後的 2010 年所出版的《暗夜無星》(Full Dark, No Stars) 中的第一個中篇小說〈一九二二年〉(1922) 裡又出現了,只是整體的文字技巧更高明,主角同樣是第一人稱敘述者,表達的情感思緒也更深刻。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這兩篇故事來對照,看作家在三十多年中成長了多少。


同樣收在《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裡的另外兩個短篇故事也設景於城堡岩,分別是 1983 年出版的〈奧圖伯的卡車〉(Uncle Otto’s Truck) 和 1984 年出版的〈陶德太太的捷徑〉(Mrs Todd’s Shortcut)。這兩個故事和〈諾娜〉一樣,幻覺和現實交織,令人難分真假;然而和〈諾娜〉不同的是,這兩個故事雖然也同樣都由故事中的主角進行第一人稱敘述,重點卻在於另一個主角的冒險經歷,也就是奧圖伯和陶德太太。


在這三個短篇故事裡,城堡岩都只是可有可無的背景地點。然而在 1979 年出版的《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城堡岩正式成為主要的場景。這部長篇小說的男主角強尼‧史密 (Johnny Smith) 在一次車禍之後昏迷整整四年,清醒之後竟然獲得超能力,能夠透過碰觸他人而預知未來,因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捲入警方尋找城堡岩鎮上的一個殺人兇手的行動。強尼努力回顧並理解美國社會整體在這四年中的劇烈轉變,城堡岩這個小鎮因而也成為一個國家的縮影,他追尋殺人兇手的過程彷彿正表現出自己嘗試再度融入小鎮生活的——狂暴而令人無奈,只能被迫接受,箇中的無數心酸痛苦無人能夠理解,與其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不如落荒而逃到沒有人能夠找到他的地方。


《再死一次》裡的城堡岩和 1982 年出版的《狂犬庫丘》(Cujo) 裡的小鎮一樣,雖然只是景點,卻能夠襯托出兩本書中各個主角的外在言行和內在思緒,以及他們身為平凡人卻必須在不平凡的遭遇中勉力求生存的經過。比方說,《再死一次》裡請求強尼幫忙破案的城堡岩警長喬治‧班納曼 (George Bannerman) 是一個面惡心善的大好人,在《狂犬庫丘》一書裡卻不幸被發了狂的聖伯納犬咬死,實在可惜。《狂犬庫丘》裡的家庭主婦唐娜 (Donna Trenton) 和兒子泰德 (Tad) 被困在車裡,不但孤立無援,還必須和瘋狗進行生死搏鬥,這段經歷彷彿也可以成為小鎮與現代文明世界逐漸悖離的寫照,鎮上的居民只能好自為之,自求多福。


在同樣於 1982 年出版、收錄於《四季》(Different Seasons) 一書中的〈屍體〉這個中篇小說裡,城堡岩本身也是主角之一,就像《牠》(It) 裡的小鎮德瑞 (Derry) 一樣。和德瑞有所不同的是,城堡岩沒有怪物作祟,只是一個以工廠的運作為本地經濟來源的普通小鎮;然而和德瑞類似的是,城堡岩的居民生計不易,各種社會和家庭問題因而叢生,例如〈屍體〉中的四個主角都是來自於失衡家庭的男孩,霸凌他們的幾個青少年日後也成為城堡岩鎮上的首要不法份子(見下文)。(作者註:以下是〈屍體〉於 2009 年製作成有聲書時的封面。)


有論者以為《再死一次》中殺人兇手的惡行似乎是對於城堡岩的一個詛咒,我相當同意,因為在那本書之後,《狂犬庫丘》裡原本溫馴善良的庫丘突然發瘋,咬死了好幾個人,1989 年出版的《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裡的名作家賽德‧貝蒙特 (Thad Beaumont) 被一個自稱喬治‧史達克 (George Stark) 而幾乎不可能存在的狂人攻擊,最後終於落得以離婚和自殺收場。在 1990 年出版的中篇故事〈太陽狗〉(The Sun Dog,收於同年出版的《午夜四點》(Four Past Midnight))裡,城堡岩的知名投機商人雷基諾‧莫瑞爾 (Reginald Merrill) 甚至連人帶店燒毀在一場起因可疑的火災裡。


到了 1991 年出版的《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城堡岩開始挑大樑,像史蒂芬‧金於十八年之後的 2009 年出版的《穹頂下》(Under the Dome) 中的柴斯特坊小鎮 (Chester’s Mill) 一樣,呈現小鎮居民在絕對孤立的狀況下遇到種種壓力和挑釁會產生什麼樣極端的反應——熟人互相殘殺,鄰居打得你死我活,連崇尚和平仁愛的教會也開始爭權奪利,鬥得驚天動地,弄得整個小鎮幾乎毀滅。值得一提的是,在《必需品專賣店》這部小說中到處埋炸藥的不法份子艾斯‧莫瑞爾 (Ace Merrill) 正是當年在〈屍體〉這個短篇小說中霸凌四個主角男孩的壞孩子,他同時也是〈太陽狗〉中商人雷基諾的兒子。與此同時,小說中四處奔波、極力維持治安的警長艾倫‧潘邦 (Alan Pangborn) 也正是《狂犬庫丘》裡不幸身死的班納曼警長的繼任者。


在《必需品專賣店》之後,城堡岩的故事似乎也告一段落,也許史蒂芬‧金覺得自己筆下有太多人在這裡受苦受難,是該讓他們安穩過生活的時候了。這裡出過成功的作家(包括《黑暗之半》裡的賽德和〈屍體〉裡的戈登 (Gordon LaChance)),這裡也有人心碎過(包括《狂犬庫丘》裡的唐娜和《必需品專賣店》裡的寶莉 (Polly Chalmers)),這裡更有許許多多的人死去過(族繁不及備載),然而在 1993 年出版的《惡夢工廠》(Nightmares & Dreamscapes) 一書中收錄的短篇故事〈它生在這裡〉(It Grows on You),史蒂芬‧金又寫下了城堡岩的一棟會自己擴張生長的房子,展現出小鎮歷史的一頁黑暗面。這才真正是作家筆下城堡岩的終曲。


儘管如此,在那之後,作家似乎還是忍不住要偶爾提到城堡岩,彷彿這個小鎮是他的舊日好友,或是一隻已經死去的心愛寵犬,偶爾還是要從記憶的庫房中拿出來清理除塵一下。比方說,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穿黑衣的人〉(The Man in the Black Suit) 於 1994 年出版、後來收在 2002 年出版的《世事無常》(Everything’s Eventual) 裡,其背景就設在城堡岩;作家於 1999 年出版的《愛上湯姆‧戈登的女孩》(The 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 中的主要情節也發生在城堡岩附近的樹林裡。最有趣的是,《必需品專賣店》裡警長艾倫的副手諾瑞斯‧瑞奇威 (Norris Ridgewick) 後來在 1999 年出版的《一袋白骨》(Bag of Bones) 和 2006 年出版的《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兩部小說中終於升任為城堡岩的警長,想到他在《必需品專賣店》裡的那副乳臭未乾的模樣,如今能夠獨當一面,想來警長艾倫也能放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