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看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的恐怖小說,第一本看的是《四季》(Four Seasons,現在的中文譯名是「四季奇譚」),當年最喜歡的則是《克麗絲汀》(Christine,現在的譯本名字是有些畫蛇添足的「克麗絲汀的誘惑」),還因此而給自己取了同樣的英文名字。每次有身為基督徒的美國朋友十分興奮地問我,這英文名字取得真好,是不是因為我是基督徒?我都不知道該不該告訴他們實話,這名字其實是來自一本關於車子鬧鬼的恐怖小說。
當年看的都是中文版本,現在據說已經絕版了,後來開始看英文版之後,多年以來也陸續買了很多書,在家裡堆得滿坑滿谷。我買書一向以價格為主,破破爛爛的二手書也買回來自己修補,至於既佔空間又浪費前的精裝本,根本是絕對不買的,寧可等到平裝本在幾個月到一年之後出版為止。
至於由這些恐怖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和電視影集,我的涉獵則不多,最喜歡的電影當然是《閃靈》(The Shining,另外一個中文譯名「鬼店」也不錯)、《嘉莉》(Carrie,現在的中文譯名是「魔女嘉莉」)、《蕭山克的救贖》(Rita Haywood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收於《四季》之中,中文名字不知道為什麼取成極為濫情的「刺激一九九五」)和《綠里奇蹟》(The Green Mile,中文譯名不知道為什麼居然是十分具有環保意義的「綠色奇蹟」)。此外,如《戰慄遊戲》(Misery)、《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牠》(It,中文譯名是「靈異魔咒」)、《寵物墳場》(Pet Sematery) 和《蘭格利爾人》(The Langoliers,為《午夜禁語》(Four Past Midnight) 所收入的第一個故事)也很棒。
至於我長久以來最喜歡的一本恐怖小說,當然是《末日逼近》(The Stand) 了。這本書買來的時候就是有些破爛的二手,這些年來四處帶著,書況確實有些難為情,但是我還是相當喜愛。連帶愛屋及烏地也喜歡上《絕望生機》(Desperation) 這本許多人稱之為《末日逼近》之續集的小說,只是後者一連看了許多次,慢慢地才看出一些味道來,之後便也愛不釋手了。
我曾在一篇題名為〈生存必要的三本書〉的部落格文章中寫道:「(《末日逼近》)這本書描述人類在國家社會被傳染性病菌毀滅之後的重生經過,最普通的人為了追求理想而可以勇者無敵,最必須戰勝的敵人也只有自己,因此善與惡之間的對抗只不過是人性的各種體現。書中特別針對一個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做了極深刻的剖析,如規範的形成和實踐,道德的脆弱性和必要性,以及個人為了群眾福利所必須做的犧牲和堅持。與其說這是一本恐怖小說,不如說這是一本社會和人性發展史。」
最近在金蒂芬的部落格上看到有書迷翻譯了史蒂芬‧金的一本電子書,有讀者在回應時,提到希望有人也能夠翻譯其他早期的著名作品,讓我不禁心癢起來。其實我認為,在不經作者同意也沒有出版社資助購買翻譯出版權的狀況下,擅自翻譯他人作品並將之公佈在網路上,實在是違反著作權的行為。然而正如金蒂芬所說,「出版社有市場與成本的考量,無法想出什麼書就出什麼書,讀者想看的外文書卻無中文翻譯,難免覺得遺憾」。像我們這一類的小人物沒錢沒勢,就算真的有錢而想自行購買翻譯出版權,只怕也會被原文版本的出版社所瞧不起,畢竟我們又算是哪棵蔥?居然敢班門弄斧?
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出此下策,自己膽大包天地試著翻譯《末日逼近》,主要出於分享和學習的目的,萬一有人批評抗議違反著作權,再趕快從網路撤下,以免萬一被告罰鍰入獄是小事,因此而阻礙了這本好書正式在台灣出版中文版本的管道和機會,那就算罪該萬死了。與此同時,也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自己的翻譯能夠引起各界讀者和論者的興趣,如果哪一家出版社願意因此而決定正式購買這本書的翻譯出版權,那才真的是造福萬民呢!
最後想說的是,慣看史蒂芬‧金的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作家有時候在書前交代人物背景的時候實在有些囉嗦,就像托爾金 (J.R.R. Tolkien) 的《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剛開頭的那一百頁左右,絮絮叨叨,非得極有耐性才能看完,之後才能真正接觸到書中情節精彩刺激的部份。這本《末日逼近》也是如此,由於書中人物太多,每個人的背景都有一段故事,只希望讀者能夠有耐心地慢慢吸收,到後來重要情節正式展開,各位是絕對不會後悔的!
http://www.taiwan.com.au/TheStand/Index.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