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史蒂芬金評《蒼蠅王》


英國的《每日電訊》報 (The Daily Telegraph) 於今 (2011) 年七月二十八日刊出了史蒂芬‧金為《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一書重新出版而寫的介紹。這本書原本於 1954 年出版,是英國作家威廉‧高定 (William Golding) 的第一部小說,敘述一群男孩在荒島上掙扎求生的經過,多年來已經成為英語世界公認的經典作品,並於 1963 和 1990 年兩度被改編成電影。《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於 2005 年將這本書選為自 1923 年以來最優秀的百部英語小說之一。

史蒂芬‧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蒼蠅王》啟發了他對於小說作為「純粹想像的行為」的信念。他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從此之後卻一生一世欲罷不能,連幾部作品中的那個著名小鎮「城堡岩」(Castle Rock) 事實上都取材自這本書。

以下是這篇介紹的中文翻譯。請注意,這是經過報紙編輯的版本,詳實全文刊於英國 Faber & Faber 出版社為紀念高定百年誕辰而特別推出的新版《蒼蠅王》中。

2011年7月22日

關於《黑塔》系列的最新消息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透過老藝人蘇昆生的歌聲寫出了對於人事無常的蒼涼感受:「俺曾見,金陵玉樹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當年讀到這一段,呆了好久,心情也跟著酸楚起來,儘管依然是春光大好。如今讀到《黑塔》電影宣告停拍的消息,不知道為什麼又想起這一段,尤其是那一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難過。

2011年7月18日

從《魔島》的冥后波西到《失眠》的血腥之王(三之三)

 

最重要的是,與其說史蒂芬‧金在車禍之後出版的作品中,「所描寫的主角大多轉為已邁入老年期的人們為主,也不再著重於人能夠如何地扭轉自己的命運」,不如說這些主角們無論是年老或年輕,對於家庭關係這個課題的省思更為深切,而周遭的親人對他們的影響也更為重大。這也就是說,在史蒂芬‧金出車禍之後,他筆下的主角們似乎更能體會家庭的重要性;儘管來自家庭以外的恐怖依然存在,失去家人或受到親友背叛、傷害的恐怖卻更能夠使人瘋狂。

舉例來說,《魔島》中的艾德格失去小女兒,《騎乘子彈》中的艾倫 (Alan Parker) 失去父親,《緣起別克 8》中的奈德 (Ned Wilcox) 失去父親,《手機》中的克雷頓 (Clayton Riddell) 失去兒子,《莉西的故事》中的莉西 (Lisey Landon) 失去丈夫,收錄於《暗夜無星》一書中的短篇故事〈美滿姻緣〉(A Good Marriage) 所敘述的則是家庭主婦黛爾西 (Darcy) 如何從丈夫多年來的謊言之中覺醒。這就像史蒂芬‧金在《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2000 年出版)這本書中提到〈猴子〉這個短篇故事的創作背景:他的父親早年離家,棄妻子和兩個幼兒不顧,這種被背叛和傷害的感覺多年來一直在他心中縈繞不去,連《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或譯為「死亡區域」,1979 年出版)中的那個心狠手辣、拋棄女主角莎拉 (Sarah Bracknell) 的前男友,都被史蒂芬‧金取了個和自己的父親相同的名字。至於〈猴子〉最早的出版日期是 1980 年,故事中的兩兄弟因為父親棄家出走、母親勉力工作賺錢而必須暫時住在親戚家的那種悽惶心境,正是史蒂芬‧金自己曾經體驗過的情懷。

從《魔島》的冥后波西到《失眠》的血腥之王(三之二)


「血腥之王」是亞瑟王 (King Author, or Author Elb) 受到「血腥之后」(Crimson Queen) 的偽裝誘惑而和她所生之子,和同樣為亞瑟王後裔的槍手羅蘭 (Roland Deschain) 其實有血緣關係,因此在《黑塔》系列末章,只有「血腥之王」和羅蘭有能力攀登黑塔。「血腥之王」指使蘭道爾‧佛萊格 (Randall Flagg) 處處和羅蘭作對,這位蘭道爾在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The Stand,1978 年出版)這本書中是一個大反派,在《龍之眼》(The Eyes of the Dragon,最早於 1984 年出版)這本罕見的奇幻小說裡也是一個邪惡的巫師。

在史蒂芬‧金的其他作品中,除了《失眠》和《黑塔》系列之外,「血腥之王」也出現在《黑屋》(The Black House,2001 年出版)這本書裡,這是史蒂芬‧金和彼得‧史超伯 (Peter Straub) 合作撰寫的第二本書,是《魔符》(The Talisman,1984 年出版)的續集。此外,在〈穿黃衣的下等人〉(Low Men in Yellow Jackets) 這個收錄於《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1999 年出版)書中的短篇故事裡,所謂的「下等人」(low men) 也是「血腥之王」的走狗,他們在史蒂芬‧金於 2009 年出版的電子書〈Ur〉裡也有出現。

從《魔島》的冥后波西到《失眠》的血腥之王(三之一)



城堡岩鎮長劉韋廷先生在其大作〈相同創意,不同心境〉中,比較了史蒂芬‧金的長篇小說《魔島》(Duma Key) 和短篇故事〈眾神的電腦〉(Word Processor of the Gods,最早於 1983 年出版)。劉先生強調,「正是因為這兩則故事在部分創意上的重疊之處,反倒更能強調出史蒂芬‧金這些年來的心境變化」。劉先生進一步分析指出:

「在(史蒂芬‧金)於(1999 年)車禍後的作品中,他所描寫的主角也大多轉為以邁入老年期的人們為主,而在這樣的心態下,史蒂芬‧金也不再著重於人能夠如何地扭轉自己的命運,像是這樣深信自我可以改變一切的心態,對於〈魔島〉一書的主角來說,反而變成像是一種最後終將徒勞無功、甚至是極度危險的錯誤心態。雖說這樣的講法看似有些過度消極,然而他所想展現的,其實也只不過是在討論我們該如何學會接受痛苦往事,並勇於追尋心靈上的自由,對那些不堪過往放諸流水而已。或許我們的確曾擁有與殘酷現實相互抗衡的衝勁及能耐,但更多時候,我們卻也僅能無奈地接受一切罷了。於是,比起永遠地懷抱悔恨,史蒂芬‧金則利用了相同的創意,在不同的故事發展中告訴我們:學會接受,並且從更為現實的角度來思考該如何調整自我心態,或許才是人屆暮年之際,得以讓我們以安穩姿態去擁抱生命的唯一方法。」

劉先生是台灣少數對史蒂芬‧金的作品進行過深入且系統性了解的行家之一,這樣的觀察想必有其道理,或許也融入了劉先生自身對於人生的睿見。不過,在我自己的這一系列三篇文章裡,我想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評論《魔島》這本書,以及其他的相關作品。我認為車禍之後的史蒂芬‧金不但不顯老態,從未「無奈地接受一切」,更沒有選擇「以安穩姿態去擁抱生命」。相反地,他依然抗衡著殘酷的現實,也確實保有著這股衝勁和能耐,只不過在行事格局上更為龐大細密,在進度上也更為嚴肅謹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