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牠》的二十五週年
史蒂芬‧金的《牠》(It) 於 1986 年出版,是這位恐怖小說大師的經典之作,英文原著首版厚達一千一百四十二頁,是厚重紮實的大書。今 (2011) 年是這部小說出版的二十五週年,美國專門出版恐怖、懸疑小說和雜誌的 Cemetery Dance Publications 特別推出了印量有限的特別版本,邀請許多著名的藝術家製作封面和內頁插畫,更由史蒂芬‧金本人寫了一篇全新的感言,說明他當初創作這本書的經過。
史蒂芬‧金在感言中指出,許多讀者最喜歡問他:「你從哪裡找到這許多創作題材和靈感?」同樣的問題重覆太多次,使他覺得讀者真正想要知道的,其實是這位作家的腦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特別是孩童時期又經歷過什麼要特別悲慘詭異的遭遇,導致他在成年以後專門寫各種血腥恐怖的題材?
史蒂芬‧金坦承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和世界上千千萬萬其他人一樣經歷著相同的陽光和陰影,然而在其他人追求並享受陽光的同時,他卻被陰影吸引,如此而已。儘管如此,他開始思索這個差異的真義,想像自己寫出一本特別厚重的小說,讓書中的多位主角成為自己的代言人,能夠完完全全地回答各界讀者的所有問題。
2011年6月15日
2011年6月8日
《穹頂下》的不同面貌
最近好不容易把《魔島》(Duma Key) 看完,終於能夠開始讀心儀已久的《穹頂下》(Under the Dome)。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找了好多家店,終於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到,卻一直被我束諸高閣。如今展閱,果然名不虛傳,讀起來暢快淋漓,和《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這篇文章要寫的可不是讀後心得,畢竟我才看了半本書,只好等全書讀完之後再來借題發揮。在這裡要介紹的是《穹頂下》的封面設計,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本書如果有機會出中文版,相關的出版社和美編人員可以借鑑一番。
2011年6月6日
嘉莉,我的嘉莉
《嘉莉》雖然是恐怖小說名家史蒂芬‧金的第一本獲得出版的小說(1974 年),我卻一直等到讀過這位作家的大部分作品之後才去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書店裡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賣的價錢竟然和其他厚重大書一樣貴,我當然得先買下其他作品。此外也因為這本書似乎很少有人在看完之後願意割捨,所以總是買不到二手書。(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這本書很少有人會買,所以便也沒有成為二手書的機會了。)
我是在看完金的《談寫作》(On Writing) 之後,才真正想要看《嘉莉》這本書的。金在書中提到寫《嘉莉》這本書的背景,並將之拿來和《克麗絲汀》(Christine) 相比較。他指出這兩本書都是以青少年孤獨寂寞的心理為出發點,在學校和家庭兩方面都不被接受,只好另外尋求宣洩的管道。當年「霸凌」(bullying) 這個專有名詞當然還不存在,但是這兩本書中的主角被同學們欺負嘲笑的經過細節,今日讀來還是怵目驚心,於是對兩位主角後來的心理和人格轉變,似乎也可以有所體會和了解。
我覺得作家難得有機會把心中的話切實真確地說出來,雖然有了創作這個管道,確還是得透過各種人物和情節來婉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一本書不夠,再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另外寫一本,直到把心中的情緒全部發洩出來為止。有的作家甚至就這樣寫了一生一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