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

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介紹」試譯



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介紹」
寫於緬因州的班哥市,1997 年二月六日

我有週期性的失眠問題——讀者如果看過勞夫‧羅伯茲 (Ralph Roberts) 在《失眠》(Insomnia) 這本書中的冒險經歷,對這一點必定不會感到意外——因此我的手邊經常有個故事,以備那些無眠的夜晚所需。我在黑暗中躺在那裡,說故事給自己聽,在心裡寫作,就像在打字機或電腦上創作那樣,常常回頭去改幾個字,添加幾段想法,刪除幾個句子,構思幾段對話。每天晚上我從故事的起點開始,到終於能睡著的時候總是能比前一天晚上進步一點點。到了第五或第六個晚上,我通常能毫無遺漏地記住整段整段的文字。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瘋狂,卻很有放鬆心情的效果……做為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比數羊要有趣多了。

這些故事到最後都會變得殘舊不堪,就像一本書被讀過太多次一樣。(「把它丟掉,再買一本新的就是了,史蒂芬。你都把這本書讀成破紙啦。」我母親有時候會這樣說,一面惱怒地看著某一本被我愛到死的漫畫或平裝小說。)然後我就得另外找一個新故事了。在那些睡不著的夜晚裡,我總是希望新故事能很快地降臨,因為無眠的時間通常總是漫長而無盡頭。

2012年3月22日

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後語」試譯


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後語」
寫於紐約市,1996 年四月二十八日

我不認為自己會想寫另一本系列小說(如果不為別的原因,只因為批評的人可以藉此猛踢你的屁股六次,而不只是一次),儘管如此,我無論如何也不會錯過當時的這個機會。我寫這篇「後語」的此時是《綠里奇蹟》的第二個單冊即將出版的前一天,這個小說系列化的實驗看起來算是滿成功的,至少從銷售量來看。為此,親愛的讀者,我要感謝你。也許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讓我們都清醒一下——我們可以用嶄新的眼光來看這個古老的說故事方式。至少我自己是這樣想的。

2012年3月21日

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前言」試譯


重溫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這篇文章刊出後,有善心網友相告,說是這本書在台灣的中文版只有導讀和推薦,卻沒有翻譯史蒂芬‧金本人寫的「介紹」(Introduction)、「前言」(Foreword) 和「後語」(Author’s Afterword)。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我一向覺得作者的創作心態和歷程是很值得探索的,因為讀者通常只接觸到作品本身,如果能進一步知道創作的來龍去脈,對於作品和作者的雙重了解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我就史蒂芬‧金這三篇短文的翻譯嘗試,希望會對喜歡他的讀者有用。首先是他的「前言」,寫於 1995 年十月二十七日,當時《綠里奇蹟》的六個單冊都還沒有出版。其次是他的「後語」,寫於 1996 年四月二十八日,也就是第二個單冊出版後的三天。最後則是他的「介紹」,寫於 1997 年二月六日,當時出版社正準備把六個單冊合成一本書出版。整本書正式出版的日期則是 1997 年五月五日。

總的說來,這三篇短文的內容有少數重覆,但是在字裡行間,讀者可以感覺到史蒂芬‧金在創作這本書時的苦心瀝血,他一貫的幽默文筆更沒有減少絲毫感恩的心情。

2012年3月19日

重溫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


其實這篇文章在今年二月的時候就想寫,卻一直忙到無法動筆,最近幫人整理一批舊書,赫然發現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蹟》(The Green Mile) 以原始出版形式發行六冊之中的兩冊,這才喚起許多回憶,決定來說說這部小說的創作形式。(作者註:在這裡採用「綠里奇蹟」的譯名,是因為我覺得出版社採用的「綠色奇蹟」書名實在太荒謬。)

在網路上查了許久,找到的評論都只針對《綠里奇蹟》這本書中的人物和情節發表感想,卻似乎沒有人討論過這本書的創作形式。我同時也不知道這本書在出中文版的時候有沒有把作者的序言翻譯出來,因此如果這篇文章中寫的是大部分的讀者早已熟知的事實,也請多包涵,就算是為那些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做個介紹吧。


2012年3月10日

「附驥尾」和史蒂芬金


「附驥尾」是我一向喜歡的一個詞。漢代王褒的《四子講德論》有這樣一句:「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鵠翮則翔四海」,指的是某人因為仰仗別人而成名,然而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司馬貞在寫索隱的時候認為顏回多少是靠了孔子這個老師而能夠成名,彷彿當學生的本來就應該名不見經傳,直到老死也應該是個普通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