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史蒂芬金筆下的德瑞小鎮



最近在看史蒂芬‧金的《牠》(It),儘管這本書早在 1986 年就出版了,我也看過皇冠出版社早年的譯本(吳安蘭女士翻譯),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原文,在驚嘆於這部作品的龐大體積和細膩文筆之餘,更產生了探索作家筆下的幾個著名小鎮的念頭。

(在這裡實在忍不住要抱怨一下:皇冠出版社早年的譯本真可說是「節選」而非「翻譯」,只傳達出故事中的情節為何,卻省略了至少百分之七十的內容,更完全沒有反映出原著文字的細緻和氣氛,實在是一大敗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早年那種翻譯人才罕見的年代,讀者、甚至出版社,都只能百分之百地信任譯者,哪像現在文學界的人才輩出,譯者、編者和讀者可以進行三重對於翻譯文字的校對。)

因為正在看《牠》,就先從書中背景所在的德瑞鎮 (Derry) 說起吧。史蒂芬‧金多年來在作品中創造了三個著名的緬因州小鎮,除了德瑞之外,還有耶路撒冷的羅德 (Jerusalem’s Lot) 和城堡岩 (Castle Rock)。作家當然也虛構過無數其他的鄉鎮村落,例如《魔女嘉莉》(Carrie) 中的錢伯崙鎮 (Chamberlain),《寵物墳場》(Pet Sematary) 中的綠洛鎮 (Ludlow),《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中的小高島 (Little Tall Island),《穹頂下》(Under the Dome) 的柴斯特坊 (Chester’s Mill),當然還有《絕望生機》(Desperation) 裡的那個名為「絕望」的沙漠小鎮。不過,上述的三個小鎮可以算是在史蒂芬‧金的恐怖世界中最著名的。


《牠》對德瑞鎮的歷史人文和地理特色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一方面是因為書中主角之一的麥克‧漢隆 (Mike Hanlon) 本身是圖書館員和業餘的歷史學家,對當地的過去進行了深度研究,一方面也是為了寫出這個小鎮如何受到一個怪物陰魂不散地騷擾多年,每隔二十六到二十八年就出現一次,對鎮上的人口數量和公眾性格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還有一個原因是書中的七個主角童年時經常在鎮上各地玩耍,為了襯托出他們的喜怒愛懼,以及和彼此及他人之間的互動,他們所到之處自然都得詳加描述,才能取信讀者。

簡單地說,德瑞鎮就像現實世界中的緬因州、乃至於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許多小鎮一樣,早年來這裡墾荒發展的移民以伐木起家,木材經運河和鐵路運輸到海岸和內陸各地,間接促成了其他輕重工業的發展,例如務農、造船、冶鐵等。康達斯基河 (Kenduskeag) 的一部分流經德瑞鎮,偶爾在氾濫時會造成水災,因此建造了運河,《牠》中多次裝扮成小丑的怪物就經常在運河附近出沒。

也許正因為怪物的出沒多年,德瑞彷彿是一個受到詛咒的小鎮,鎮上的謀殺率足有其他規模相當的新英格蘭小鎮的六倍之多,每年也有四十到六十個孩子無緣無故地失蹤,再也找不到人。作家在《牠》中細數了這個小鎮有史以來發生過的各種恐怖怪事:1741 年的小鎮人口全體失蹤,1851 年和 1879 年的兩樁謀殺,1906 年的冶鐵廠大爆炸,1930 年的黑人酒店燒毀,1958 年的足足有一百二十七個年齡在三歲和十九歲之間的孩子失蹤,以及 1985 年的大洪水和九個孩子的謀殺案。每次一出事,死傷人數總是多到令人不寒而慄的程度,然而作家筆下的小鎮人口似乎都只能膽顫心驚,警方也束手無策。

更可怕的是,作家在字裡行間有意無意地暗示了小鎮居民性格裡的愚昧和黑暗面,這也許是他們傳統保守的天性,然而居民們對外來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對同性戀等「另類」人士的侮蔑輕視、家庭暴力和校園霸凌的產生、家長對子女的性侵、乃至於失業、酗酒和流浪漢問題的氾濫等等,在作家筆下似乎都是怪物勢力影響的結果。也許應該這樣說,就像《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裡的城堡岩小鎮一樣,原本淳厚善良的居民受到邪惡力量的影響而展現出性格中即使是極少部分的黑暗面。在《牠》這本書中,德瑞鎮的居民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這恐懼包括了一般的民生問題,例如失業和經濟資源的欠缺,更包括了對於不可知的未來的擔憂,例如各種意外和死亡的發生。

如此說來,也許《牠》中的德瑞鎮和《一袋白骨》(Bag of Bones) 中的莎拉笑鎮 (Sara Laughs) 或《穹頂下》的柴斯特坊鎮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和《絕望生機》裡的沙漠小鎮一樣,與其說是受到怪物長年作祟的影響,不如說小鎮居民的人心思變其實是時代和大環境變遷之下的受害者。我曾經在一篇題為〈史蒂芬‧金的智慧〉的文章裡介紹過一篇評論,作者亞特‧德基 (Art Durkee) 一針見血地指出史蒂芬‧金的「每一部小說都是以典型美國小鎮 (Small Town America) 的描述和動作為開場白,而這些描述和動作的書寫都是極為傑出而具有無比說服力的。史蒂芬‧金善於傾聽對話,也就是人們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自然說話和行動的方式。然後對於正常事態發展的干擾總是會發生,事物變得怪異無比,每一本書其餘的章節都在描述平凡人如何因應最不平凡的狀況。……如果史蒂芬‧金可以專心致力於描寫美國小鎮的生活,他確實可以寫出偉大的美國小說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我以為這句「人們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自然說話和行動的方式」其實也可以引申到先前提到的,小鎮居民在時代和大環境變遷之下如何自我適應而求生存。有的人適應良好,有的人選擇遠走他鄉而遺忘一切,有的人卻適應不良,於是種種社會問題便產生了。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來想像這些社會問題的黑暗面,加諸了怪物的恐怖面具,其實真正要探討的畢竟還是人心。

話題扯遠了。在《牠》之後,下一本設景在德瑞鎮的作品是 1994 年出版的《失眠》(Insomnia),而透過這部小說的聯繫,德瑞鎮在史蒂芬‧金著名的《黑塔》系列 (The Dark Tower series) 裡竟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失眠》中的老人勞夫 (Ralph Roberts) 極力要阻止狂人艾德 (Ed Deepneau) 把飛機撞毀在德瑞鎮的市民中心廣場上,為的不只是要拯救千百人免於一死,更要保存其中一個名叫派垂克 (Patrick Danille) 的男孩的性命,因此而對《黑塔》系列中的槍手羅蘭 (Roland Deschain) 的歷險大有影響。《失眠》同時也探討了老年人的心態和美國一般民眾對墮胎這個議題的看法。


史蒂芬‧金同樣設景於德瑞鎮的小說還包括了 1998 年出版的《一袋白骨》和 2001 年出版的《捕夢網》(Dreamcatcher)。事實上,從德瑞鎮出身的作家甚多,除了《一袋白骨》裡的麥克‧努南 (Mike Noonan) 之外,還有中篇小說〈秘密的窗,秘密的花園〉(Secret Window, Secret Garden,收於 1990 年出版的《午夜四點》(Four Past Midnight))裡的莫特‧瑞尼(Mort Rainey,在改編成電影《秘窗》(Secret Window) 時由大明星強尼‧戴普 (Johnny Depp) 飾演),以及《牠》裡的威廉‧丹布勞 (William Denbrough)。


如讀者所知,《一袋白骨》裡的作家努南儘管出身在德瑞鎮,主要的冒險經歷卻是在莎拉笑鎮。與此相反的,儘管《捕夢網》裡的許多場景都設在緬因州的森林裡,主要的關鍵事蹟卻發生在德瑞鎮,也就是《牠》裡的小丑怪物經常出沒的蓄水塔。在《牠》的主角們終於能夠消滅怪物之後,一場風暴摧毀了蓄水塔,造成德瑞鎮大淹水。有趣的是,《捕夢網》的主角們最後終於抵達這個蓄水塔時,他們看見的除了一塊紀念洪水死難者的銅牌,更有當地無所事事的青少年們的隨手塗鴉字樣「小丑不死」(Pennywise Lives)。難道二十六到二十八年之後,小丑怪物竟然能夠再度出現嗎?這個問題,也許只有史蒂芬‧金可以回答了。


最後提一下史蒂芬‧金設景於德瑞鎮的其他次要作品,例如《綠魔》(Tommyknockers) 裡提到了鄰近幾個小鎮的居民在經過德瑞鎮時偶爾可以看見或聽見小丑怪物出沒,短篇故事〈陶德太太的捷徑〉(Mrs Todd’s Shortcut) 裡的女主角經常開車經過德瑞鎮,《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裡的女主角莉西也去過德瑞的醫院和心理復健中心。最有趣的是,史蒂芬‧金的作家七子塔碧莎 (Tabitha King) 在其 1993 年出版的小說《單挑》(One on One) 裡也提到了德瑞鎮,她還特別在書末的謝詞中感謝「另一位作家」好心地讓她用這個鎮名。看到這裡,誰還能說文人自古相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